你吃的面包,十有八九来自江西最穷小县城

作者 | 赖逸翰

发自江西资溪

四面环山,泸溪河从中穿过,一立方米空气中有36万个氧离子——这是江西资溪,一个常住人口不到10万人的山区小县城。


(资料图)

深藏于江西东部大山内的资溪,依靠国道和新开通的高速路,与外界保持联系。在这里,大多数资溪人并不以农业或工业为生,全县经济规模小,GDP总量连年处于全省最低位置。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资溪县域居民的日常消费水平很高,甚至比得上一线城市,县城房价就已经达到七八千一平。

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图源:盐财经记者/摄)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如果在资溪走上一圈,你会听到这样一个网络流行梗:

“我承认地方不大,但我若说就是这个小城,出了4000多户百万富翁,100多户千万富翁,还有20多户亿万富翁,阁下又该如何应对?”

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件舶来品——面包。

事实是,据媒体报道,这里1/3的人从事面包行业,农民纯收入的60%来自面包产业。

不仅如此,诸如鲍师傅、泸溪河、詹记等知名的中式糕点品牌的发迹,都与资溪相关,它们或是由资溪人直接创办,或是由资溪人传授手艺。

鲍师傅品牌创始人鲍才胜来自江西省资溪县(图源:鲍师傅官微)

从不产小麦的大山中走出来,扎根全国乃至全世界面包店中,共同创造出了属于资溪的“中国面包之乡”美誉,资溪人怎么做到的?

01

大山走出4万“面包大军”

“我17岁就离开资溪出来打工,现在44岁,在唐山已经待了21年。”周光华对盐财经记者说。

周光华最初投奔亲戚,几乎横跨整个中国,一路从江西山区小县城跑到了河北另一个小县城,在资溪老乡开的面包坊里打工,学做面包技术。

有意思的是,周光华的成长路径,几乎是所有资溪面包人的缩影。

说起这样的选择,周光华觉得理所当然:“听说,他们在那里做面包,挺赚钱。”

如果要为资溪这样的现象寻一个“根”,最先将面包这个“西洋物”带到资溪的两个退伍兵洪涛和张协旺,或许能够给予解答。

洪涛(右)和张协旺(左)/图源:抚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

最早靠着面包发家的洪、张两人,遵循“传帮带”准则,不断传授、帮助、带领下一代的资溪面包人。

毕竟,一个面包店要运转起来,不可能只靠一个人,无论是后方做面包,还是前方零售,都是天然的人力需求。

而面包成为“致富的秘经”,很快经由洪、张两人的面包店业绩表现,传遍各乡。

1987年,张协旺和洪涛在江西省鹰潭市开了一家“鹭江面包店”/图源:资溪面包产业发展史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敢想敢闯的资溪人,开始将面包店开遍全国各地。时间一长,资溪渐渐走出了4万人的“面包大军”。

但离开资溪时,他们或许并没多想。比如周光华,他说:“当时,哪想过能赚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哪想过能在市里买房,没有的,只是想走出大山。”

而在亲戚家的面包坊里干了一年后,已经技术傍身的周光华开始向往开一家自己的店。他想,如果口袋里攒的钱不够盘下一个门店,那就找人合作。

周光华最初的合作对象,是他的舅舅。

接着,周光华又在银行贷了6000块钱,就这么在河北保定的县城里开起了第一家西饼屋,也赚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

“第一年就挣了一万多块钱。”回忆起自己在20世纪90年代靠面包收获的第一笔巨款,周光华分外开心。

而靠着单价一两毛的面包,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万元户的案例,在资溪不是少数。

图源:杨坊面包村

如周光华一样,原本在资溪做木头生意的张全,同样吃到了面包的红利。尚无技术就敢在南京盘下店面,大胆的张全表示:“那时候生意蛮好的,一天甚至能卖四五千块钱。”

但张全也向盐财经坦言,刚开始做面包时,“配方不懂,打面也打不好,面包做出来硬邦邦的”,导致连连亏损。

为了能够做出好面包,张全甚至到别的面包店里打工“偷师”。他解释道:“如果没有(人际)关系,根本学不到手艺,最早做面包的时代没人会教你。”

上哪学面包手艺——事实上,张全道出了资溪人的共同困扰。

怎么办?

在如今能够不断参加北京、上海的烘焙展会之前,周光华曾特意回到家乡参加培训。他自豪地说:“在‘有技术就是大爷’的年代,回资溪,甚至不花钱就可以参加培训班,政府去外面请了些能手来教大家。最早是徐全龙的那个培训学校。”

02

把“资溪面包”做成一个品牌

坚持做面包培训的徐全龙,原是一名水泥厂的下岗工人,也是第一批出走资溪的3000面包人之一。

但与绝大多数的资溪面包人不同,当技术困境出现的时候,徐全龙敏锐地发现了培训的广阔市场。

他敲了敲桌子,笃定地说:“当时没人敢吃这个螃蟹,我想,我来。”

螃蟹他吃了下来。到了今天,徐全龙的身份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普通的资溪面包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致富带头人、全国创业之星、中国烘焙最有影响十大人物,都是徐全龙。

徐全龙(右一)指导学员制作面包/图源:人民网

时间倒回上个世纪。在徐全龙口中,那是一个“捡钱”的年代,也是第一批面包人能够在广阔江湖中拼杀出一片天地的最大原因。

作为舶来品,面包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其需求主要还停留在饱腹、方便携带,以及尝鲜的层面。所以徐全龙说:“那个时候,面包店主要集中在火车站附近,工艺也非常简陋,使用了大量香料香精,产品也单一。”

为此,彼时野蛮生长的资溪人“各自为政”,热衷于开夫妻店,当然也免不了“打打杀杀”。在徐全龙的记忆中,那时候,资溪人开的面包门店,半年左右就会在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掉。

但现实并不全是残酷的。徐全龙说:“在捡钱的年代里,半年就可以赚好多钱。”

张全的经历证实了徐全龙的描述。

张全几乎在全国各地都开过面包店,但那些店面总是开了关、关了开,有时是因为竞争失败,有时是因为店面合同到期。

总之,那些年,张全就是在与生存“打游击”。

伴随着生活水平上涨,面包市场也发生了改变——消费者对面包工艺的要求更高了。与此同时,台资企业陆续进驻大陆,冲击了技术水平较低的资溪面包坊。

但资溪的面包人没有被吓退,反而加入面包大军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这是徐全龙决意开启面包培训事业的开始,也是县政府预备成立面包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统筹、整合资源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原因之一。

毕竟,在初级技术之下,面包培训的学费可以称为天价:15天的培训班要价几万元。

“很多人都想学,但是听到这个学费就退却了。”徐全龙回忆道。

身为资溪人,徐全龙希望给同乡更多的创业致富机会。原本在外发展的他,最终选择回到了资溪,希望回馈、建设家乡。

在此之前,徐全龙曾多次到上海、广州等地参加培训,两次到“烘焙标杆”黎国雄处学习技艺,并摘得烘焙大赛桂冠。

手艺傍身,徐全龙总归是大胆些。为了打开知名度,最初,徐全龙直接在城区中心开起了自己的“技术研讨会”,做技术推广。

江西省徐全龙烘焙技能大师工作室(图源:盐财经记者/摄)

要知道,那时只有资溪人到山外面观摩别人技术的道理,可没有别人来看资溪人做面包的,并且,资溪到处都是做面包的人。

但徐全龙不理会这些,“如果没有技术,这么做肯定是班门弄斧”。

2001年8月,培训学校开业。2002年,徐全龙的面包培训学校正式开始对外招生,并引起了政府和媒体的注意。大家认为,把面包做成产业,能解决当地人的就业和温饱问题。

不过,对于徐全龙来说,除了眼前的利益,他还考虑了更长远的规划。

他想把蛋糕做大,大到资溪人人都能从中获益,大到把“资溪面包”做成一个品牌。

第一步,徐全龙选择让利,给予不同群体不同的学费优惠。

第二步,徐全龙拒绝了外地企业的合作邀约,选择把2004年就注册下来的“资溪面包”四个字留在资溪县里,希望资溪人合力发展。

一步步走来,今天已经有了无数光环的徐全龙,对面包只剩一个执念:做总部。

资溪面包文化园是徐全龙自筹资金建设的面包文化产业园,是一个以面包培训学校建设为主体,配套建设四星级酒店的建筑/图源:资溪旅游

在他的脑海里,除了技术,规模化和产业化才是能够增强资溪面包生命力的强心针。只有规模化后,才能对上下游企业有议价权。

“将(议价后的)差价再返给我的学生或者企业,大家都受益多好。”这是徐全龙的思路。

03

逆流与新生

资溪县政府没理由拒绝这样一个蓝图。

毕竟,事实证明,单打独斗的资溪人很难占据优势;大多数资溪人都选择到大山外发展,也同时意味着资溪本地面临着人员和产业外流的问题。

从2001年成立面包行业协会开始,县政府就已经落下了一颗统筹管理的棋子,希望依托既有的产业优势,让山区小镇重新焕发生机。

2003年、2004年,资溪政府又相继成立了面包协会党委和面包产业发展办公室,通过组织“归拢”资溪面包人。当然,针对想要学习面包手艺的资溪人,资溪政府也乐于提供资源,帮助减免技术学费。

从这一刻开始,面包,正式成为规范且有布局的资溪产业,一个能够为振兴乡村提供经济支撑的产业。

世纪之交时,组织和团结资溪人,帮助更多的资溪人富起来,是资溪政府的功课。现阶段,发挥已有的产业优势,以振兴乡村则是重中之重。

资溪面包培训学校大楼(图源:盐财经记者/摄)

引导产业回流,实现面包产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以实现乡村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似乎是大势所趋。

为此,资溪政府提出“三请三回”政策,请回面包能人,朝着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资溪面包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曾长华,就曾是为此四处奔波的人之一。

2017年4月,作为调研组成员,曾长华曾到郑州、扬州、广州、成都四个城市进行宣传,鼓励资溪人抱团发展,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发展。当时,资溪县政府想要做一个面包产业园,把面包小船变成航母,让面包真正做成拳头产业。

在长达两年的调研、讨论和宣传之后,最终,资溪面包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年正式落成,资溪县政府入资1个亿,并在2020年成功注册了“资溪面包”商标。

至此,资溪的面包产业链趋于完整,生产中心、交易中心、培训中心和研发中心四个中心支撑着“新生”的面包产业城。

资溪面包科技园(图源:盐财经记者/摄)

只不过,这家在全国有179家门店、预备冲击IPO的公司,目前还停留在亏损阶段。

对于亏损的现实,曾长华倒显得乐观。他对盐财经说:“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需要搭建上层架构,顶层设计完成了接下来铺毛细血管就很快了,一般开到300家门店就能盈利。等公司上市了,就会有虹吸效应,能够把上下游企业都吸引到资溪来。”

不过,现在资溪需要面对的问题,不止“如何扭亏为盈”。

自称“有熊胆”的邓书珍把自家的面包店,开在了网红面包店的隔壁,取名为“资溪特香包”。

现如今,它是资溪建设中路上为数不多能够“活”下来的面包店。

这条路上,还有一家店,是这两年刚刚兴起的,名叫“资溪面包·烘焙快车”。

“烘焙快车对我们的冲击很大。”邓书珍掰着手指头数,“这几年陆陆续续倒了快20家,我们也是因为坚守品质才留了下来的。”

资溪面包·烘焙快车工厂店(图源:盐财经记者/摄)

为什么?

烘焙快车几乎以半价的方式售卖,扰乱了市场。

事实上,烘焙快车的背后,就是资溪面包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不得不承认,任何发展中的市场,难免经历不愉快的矛盾、恶性的竞争。因此,在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不断约束,维护商业活动的公平竞争环境,以激发所有人的活力。

但面包产业的确已经给资溪本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曾长华的描述当中,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溪的治安和环境好了不少。

和很多资溪人一样,在湖南做了快20年面包的邓书珍,还是对家乡更有感情,她觉得“天是别人的天,地是别人的地,总归是不舒服”。

于是,40岁那年,她回到资溪,开面包店,想法很简单:“我呀,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只想好好守着我这个店。”

谈到未来,周光华笑了笑,说退休了一定要回家养老,给出的理由除了落叶归根,就是空气好。

而因种种原因没有加入资溪当地产业园的徐全龙,则还坚持着“做总部”的理想。他坦言,自己还会继续经营培训学校,“培养出更多的弟子,其实才是我最大的财富”。

资溪县面包文化广场(图源:盐财经记者/摄)

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出大山的资溪人,如今正在尝试回到家乡。

尽管路途艰辛,但他们仍在努力。

就像曾长华介绍的那样,政府正研究用信息化手段,搜集在外资溪人的踪迹,并织起一张信息网。“但想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线,没那么简单,我们还在讨论当中。”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全为化名)

编辑 | 江江

值班编辑|宝珠

排版 |林溪菲菲

关注南风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关键词:

    为你推荐

    协鑫新能源:拟9037.98万元出售7座光伏电站

    3月16日,协鑫新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间接附属苏州协鑫新能源及苏州协鑫开发(作为卖方)、江苏和盛(作为买方)于2022年3月16日与该等目标公司

    来源:国际能源网 22-03-18

    三峡能源河曲100MW光伏+储能发电EPC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

    3月16日,三峡能源河曲100MW光伏+储能发电项目光伏场区工程EPC总承包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候选人第1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第一

    来源:国际能源网 22-03-18

    因地制宜利用光伏 四川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发布

    3月14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等7部门发布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力争建成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

    来源:国际能源网 22-03-18

    青海:重点支持黄河上游光风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项目融资

    3月15日,青海省发改委发文称,积极推进金融战略合作加大黄河青海流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其中提到,2022年,青海省发展改革委

    来源:国际能源网 22-03-18

    人民体谈:东京残奥会,共同见证他们别样的精彩

    当大家还时不时回味起东京奥运会的精彩,紧随其后的东京残奥会也将于24日开幕,进行为期13天的赛程。近日,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已分批出征东京

    来源:人民网21-08-24
    返回顶部